代码说

code is poetry

代码说    
碎碎念:一座城市不会老,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。  换一换

方兴未艾的中国电脑业

作者:coderzheng 发布于:2016-8-23 19:36 Tuesday 分类:大话星程  阅读模式

伴随着共和国50周年庆典,中国电脑业也已走过了数十载风风雨雨的难忘岁月。准确地讲,中国电脑的历史应该始于1958年8月1日,即从第一台国产电子计算机103机的诞生算起。然而,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,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等科学家已经准备和奋斗了多年。

早在本世纪40年代末,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作访问学者的华罗庚,有幸结识"电脑之父" 冯·诺依曼和第一台电脑ENIAC的组织者戈德斯坦。华罗庚参观了冯·诺依曼的实验室,并多次与他交流学术思想。从那时起,华老的心中,已在默默地勾勒着未来中国电脑的雏形。

1950年2月,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返回祖国,投身于百废待兴的共和国科学事业建设热潮。1953年1月3日,他受命在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,正式组建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,清华大学电机系闵大可教授任组长,目标就是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。 1956年4月,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制定12年科技发展远景纲要时,华罗庚教授被任命为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,负责起草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。规划实施的结果,促成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诞生。

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,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。根据前苏联M-3机的设计图纸,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脑103机。 它采用磁芯和磁鼓存储器,内存仅有1KB, 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0次,后来共生产了36台。第二年,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,他们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脑104机,内存扩大到2KB,速度达到了每秒1万次,共生产了7台。 103和104机都属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,它们的相继推出,标志着我国初生的电脑事业蹒跚起步,并为我国解决了大量过去无法计算的经济和国防等领域的难题。

我国最早的计算机科学家,一面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,一面积累经验,培训人才,在104机诞生的同一年,自行设计研制成功107电脑,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。从此,中国的电脑业快速成长: 1960年,中科院计算所研制出第二代晶体管电脑109乙机;

1971年,我国自行开发的第一台集成电路电脑150机问世;1974年8月,电子工业部集中力量攻关研制的DJS-130电脑通过鉴定, 并逐渐形成我国第一种国产DJS-100系列机,"DJS"即"电子计算机"的汉语拼音首字母,批量生产了近千台系列产品。;1975年,华东计算所推出新型655电脑,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100万次的高水平……。可惜的是,这一进程在那场摧残科学的"浩劫"下,被迫中断和延缓了多年。

迎来科学春天的80年代初,要迅速振兴中国电脑业,所面临的形势的严峻的:1982年,全国仅有3500台电脑,计算机工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总量的0.1%,而就在那一年,西方发达国家已跨进第四代电脑的门槛,大型机、小型机、巨型机和微型机林林总总,IBM PC甚至作为"年度风云人物"登上了《时代》周刊的封面。中国电脑科学家绝不自甘落后,他们是一群"顶天立地"的英雄。1983年,国防科技大学慈云桂教授等电脑专家, 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,为中国奉献出第一台运算速度达1亿次的"银河Ⅰ号"巨型机,保障了洲际导弹发射的准确性。周兴铭教授继承慈云桂遗志,1992年领导完成了"银河Ⅱ号" 巨型机,每秒速度为10亿次;1997年6月,他们再次推出"银河Ⅲ号"巨型机,运算速度达到100亿次,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改革开放的热潮把正在重振雄风的中国电脑业,一下子推向了市场竞争的最前沿。虽然早在1977年,清华大学等单位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微型电脑DJS050,但由于技术落后,微处理器(CPU) 用31块集成电路拼装而成,一直没能大批生产。1984年,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副局长王之,委派卢明等一批青年技术专家开发出与IBM PC兼容的"长城0520CH"微型计算机。这台电脑,不仅是我国第一台商品化个人电脑,而且还催生了一个新兴的电脑产业。

王之、卢明等人率先"下海"组建长城电脑公司,批量生产长城0520CH,年产量很快超过万台,为普及电脑立下了汗马功劳;1995年,江泽民主席视察长城集团公司时,曾赞扬说道, 从十几万次的长城0520CH,到与世界同步推出2亿次的高能奔腾,整整快了1000多倍,技术发展真是了不起。

1984年,中国电脑的发源地,也组建了一家"中科院计算所公司",这就是后来更名为"联想"的企业集团。"联想"领头人柳传志带领11名员工艰苦创业,从生产汉卡开始,继而转向研制高质量的个人电脑, 步步紧跟着电脑更新换代的世界潮流——联想386、联想486, 直到发展为奔腾系列的联想电脑产品。1995年5月6日这看似平常的一天,联想第100万台电脑下线; 第二年,联想电脑击败了国外品牌机的竞争,稳居国内市场第一名。

在长城、联想的带动下,神州大地涌现出一大批电脑制造企业,四通、方正、同创、实达、浪潮……,春潮涌动,百轲争流,成为带动中国电脑业发展的龙头。

在另一条战线上, 国家高技术"863计划"的实施,也为中国赢得了自己的"深蓝"电脑——高性能智能计算机。 1993年10月,在李国杰院士领导下,"曙光1号"并行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。 1995年5月,他们再次研制出"曙光1000"大规模并行计算机,速度达到每秒25亿次,不仅批量进入国内市场,而且还出口到非洲国家。

中国的电脑业正如曙光初绽 ,方兴未艾,以新的姿态迎接更加辉煌的21世纪。

你可以发表评论、引用到你的网站或博客,或通过RSS 2.0订阅这个博客的所有文章。
上一篇: 软件风云(下)  |  下一篇:计算机发展时间线(简史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