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件王国的旷世奇才比尔·盖茨和他的"微软",号令MS-DOS"过关斩将",呼风唤雨,铸起一座辉煌的丰碑。然而,向应用软件的进军却命运多舛,一再受挫:第一波,高擎Multiplan大旗,首战电子表格VisiCalc软件,却不料身后Lotus1-2-3异军突起,只落得丢盔弃甲"败走麦城"。第二波,苦心推出MS-Word,直逼字处理盟主WordStar,没想到又被WordPerfect坐收渔利"火烧连营"。直到最后,仰仗 Windows 之虎威,才如愿以偿地让Excel和Works登上"王位"。这一段往事,技术战商业战风风雨雨,时而伴随狼烟四起,时而搅得周天寒彻,细嚼起来,倒是很有一番滋味。
突然间,想起了《电脑报》社与美国微软公司联袂发起的"中文版MS-Office征文",笔者自度无此功底,不敢斗胆揭榜应对,只得再续它一篇传奇,为那些不太熟悉的读者们,讲讲Office里的Word和Excel以及更早的Multiplan来龙去脉,讲讲VisiCalc、Lotus和著名的WordStar若干逸闻,讲讲那些大多由"孩子"们创出的业绩弄出的纷争。题名《软件风云》,以便与去年的《软件辉煌》遥相呼应。
话说1982年初春,微软的员工笑逐颜开,搭载IBM PC航船出海的战略初战告捷。除了MS-DOS如日中天之外,微软的触角已伸入到诸多语言领域——BASIC、汇编、FORTRAN、PASCAL……,公司巨大的盈利使比尔·盖茨的照片第一次上了《财富》(Money)杂志的封面。
比尔的秘书,人称"微软慈母"的露宝(M.Lubow),一面兴高采烈地把杂志分发给每位员工,一面向着比尔打趣道:"你看起来好潇洒好英俊!""真的吗?我是不是显得太年轻?""你本来就青春年少,不过才27岁!你们都是些孩子嘛。"
那天晚上,露宝领着这群疲惫不堪的"孩子"们走进了一家酒吧,准备小酌庆贺一番。
"小姐,请来一杯啤酒。"比尔挤到柜台旁,腼腆地开了口。
"对不起,"招待小姐一反殷勤常态,从头到脚,把比尔看得一愣一愣,"按照美国的法律,未满20岁的小孩是不能饮酒的。请出示您的身份证!"
露宝和伙伴们笑得前仰后合,"小孩"顿时臊得面红耳赤,微软的董事长的确是太年轻了!
露宝当然还记得6年前发生的那件往事。当时的微软,仅有区区6员大将,业务刚刚上路。时年42岁的露宝,从报纸上看一则招聘秘书的启事,决定闯去试试运气。刚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被招聘进微软的程序师伍德(S.Wood),自告奋勇"冒充"总经理,拍板敲定这位4个孩子的母亲成为微软的第7名员工。
"董事长外出了,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入他的办公室!"伍德一本正经地叮嘱道。露宝点头记下自己的职责,却不明白这家公司究竟闹的什么名堂。几天下来,看着这些孩子一刻不停地敲打键盘,然后抱出大叠大叠的纸让她收好,终于让她弄懂了一个道理。晚上回家,神秘兮兮地对先生说道:"告诉你什么叫电脑软件——那就是一大堆有记号的白纸!"她先生却不以为然地告诫说:"千万注意,也许到月底他们根本开不出工资……"
第二天清晨,露宝气喘嘘嘘地跑来向"总经理"报告:"不好了,一个小孩突然闯进董事长的办公室,不知道要干什么……""你胡说些什么?那是我们的董事长。""什么?他就是比尔·盖茨?"露宝张开的嘴再也合不拢。她至今还是不懂,这些个嘴上无毛的孩子,怎么就忽然间把公司变成了"巨人"?
微软的"孩子"们可不想就此止步,年轻人张开幻想的翅膀,比尔·盖茨又开始"想入非非",暗自策划了一个新的战略——策马挥戈,攻向应用软件的广阔天地。他的第一个目标,瞄准了不可一世的VisiCalc电子表格软件。
80年代在苹果机上成长的中国电脑玩家们,多半都知道VisiCalc。当年的中学生,有的甚至还在"第二课堂"上亲手试用过这种新奇的电子表格。
与VisiCalc相关的又是一个"孩子的故事",故事恰好发生在露宝加入微软,比尔·盖茨还无暇顾盼应用软件的时候。
1977年,正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布里克林(D.Bricklin),26岁的毛头小伙,烦透了导师布置的那些课外作业。其实,作业无非是计算填写一些单据、账目和统计表格。一支铅笔、一个计算器加一张画满表格的纸,单调重复的工作毫无乐趣又容易出错。好在布里克林刚刚学会了BASIC,于是偷偷溜进机房,在DEC小型电脑PDP-10上写了个小程序,轻而易举地做完了每天繁重的课外习题。
布里克林禁不住得意地把"秘密武器"向导师炫耀,教授觉得这也许是个有发展前途的好主意,鼓励小伙子找个软件公司求得帮助。布里克林有了写在纸上的程序,却没有自己的电脑,无法继续把它改写成实用的软件。适逢一家"个人软件公司"刚刚开张,老板费斯特拉(D.Fylstra)一眼看中制表程序的商业价值,慷慨借给他一台真正的个人电脑——APPLE II。工商硕士捧回电脑如虎添翼,仅用了一星期时间,他就改写完成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。这一点,似乎与后来的中国小伙子朱崇君很有相似之处:朱崇君开发CCED纯属意外,年龄也只有22岁,他在清华大学读的也是管理方面的硕士生,写作CCED第一版用的语言同样是BASIC。CCED虽然属于字处理软件,但它的后续版本,已融进了类似电子表格的计算功能。
布里克林当初的构想并不复杂,他只是把画着纵横交线的空表格搬上屏幕,然后就向每个格子里填充数字。在屏幕上方,横着标记A B C D等等,竖着标记1 2 3 4等等,每个格子即被定位为A1 A2...、B1 B2...,如此而已。不过,数据的横、竖计算和汇总,全由电脑自己去干。这种电子表格软件的最初版本,大约每10秒钟能够计算50个格子。
布里克林毕竟不是玩电脑的行家,他又找来自己的贽友、编程高手弗兰克斯通(B.Frankston),帮助他用汇编语言写成真正的商业软件。两人一合计,给这个软件起了个"VisiCalc"的大名,"Visible"是"可视的"而"Calculate"是"计算",两单词斩头去尾再叠加,所谓VisiCalc",即"可以看见的计算"也。年轻的朋友当即决定合伙创办一家"软件艺术公司",专门制造VisiCalc。为了回报费斯特拉的提携,VisiCalc的销售则全部委托给个人软件公司。
费斯特拉使出浑身解数,1979年10月,把VisiCalc正式推向商业市场,一开始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反响。就像MS-DOS靠IBM PC走红一样,VisiCalc的崛起,完全得益于APPLE II的鼎力相助。由于VisiCalc最初开发于APPLE II,苹果公司欣然地接受了这个简单的小玩意。谁知道此产品渐渐得到广大商业用户的青睐,不到一年的功夫,一步登天变成个人电脑历史上第一个最畅销的应用软件。反过来,VisiCalc也促成了APPLE II的销售,人们成群结队涌向商行,指名道姓要VisiCalc,捎带着也买一台"苹果"。到了1980年,居然就有2万5千台APPLE机被主要用来执行这种电子的表格,占到苹果公司总销量的20%以上。VisiCalc堂而煌之地与苹果机结成了"最佳搭挡"。
费斯特拉看见一派大好的形势喜出望外,后来连公司的名号都被他改称为VisiCorp,直译有点可笑──"看得见公司"。1983年初,VisiCalc的销售量突破50万套之巨,布里克林自办的企业也已发展为员工百余人、年营业额高达千万美元的软件制作公司。
可惜布里克林的眼光看得不够远,他没有紧接着开发出VisiCalc的CP/M版,给别人留下可乘之机。要知道当时居8位机泰斗地位的CP/M操作系统还控制着半壁江山,一家名叫Socim的软件公司快速作出反应,乘势推出与VisiCalc功能几乎完全类似的"超级电子表格"SuperCalc,把CP/M的领地尽收囊中。
商场如战场,这就是比尔·盖茨决心进军电子表格时所面对的商场态势,似乎凶多吉少,前途未卜。微软在技术上若不能盖过VisiCalc和SuperCalc,绝对不会有成功的把握。
没有金刚钻揽不下瓷器活,开发第一流的电子表格需要顶尖的软件人才。已经把总部迁到西雅图的比尔·盖茨,把搜寻人才的目光重新瞄向西南,定位在加州的硅谷里。
在旧金山以南,从帕洛阿托到圣克拉拉,电脑公司各路诸侯云集。硅谷中依次排列着英特尔、苹果、施乐、惠普……,大大小小3500家高新技术产业,可谓人才济济,藏龙卧虎。然而,最令比尔眼馋的还是施乐公司在帕洛阿托的研究中心PARC。
《软件辉煌》曾经提到,PARC是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始作俑者,它发明的Smalltalk语言正是微软Windows之鼻祖。事实上,PARC拥有的最宝贵财富是一批真正的软件天才。70年代初,施乐提供极优厚的实验条件,吸引了约100多名科学博士和电脑专家来到该公司报废的西海岸实验室。在那里,这些世界一流的学者们斜靠在地上的麻袋上,周围放满了黑板,幻想着未来电脑的发展方向。他们创造了所谓"图标"(Icons)的概念,创造出世界第一台个人电脑"阿托"(Alto),比乔布斯在汽车库造出"苹果"早5年,微软发家前比尔·盖茨为之写作BASIC的牛郎星(Altair)电脑当时也还未出世。遗憾的是,施乐公司没能竭力把他们留住,80年代个人电脑业界重要的人物,大多出自于PARC这所"黄埔军校"。例如,创立以太网标准和3Com公司的梅特卡尔夫(B.Metcafe)、阿杜比公司和桌面排版系统的创业者沃洛克(J.Warnock)、被公推是窗口和下拉式菜单发明人阿伦·凯(Alan Kay)以及为苹果公司发展Lisa电脑建功立业的狄斯勒(L.Tesler)等等。
以微软的实力和比尔·盖茨当时的名声,要想从全美第一流的研究中心里"挖"走其中的任一位恐怕都很棘手。哪知天随人愿,一位名叫西蒙尼的PARC博士级大师,竟"自投罗网",主动投进了微软的怀抱,让"孩子"董事长好不开心。
西蒙尼(C.Simonyi)早年先后就读于加州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,自1972年起任职PARC。据说,他才是第一个在软件中采用鼠标器和WYSIWYG(所见即所得)方法的程序师。正当比尔·盖茨决定为电子表软件寻找一位理想的主持人时,西蒙尼驱车来到了微软。他和比尔一见如故,仅仅交谈了5分钟,就毅然做出"跳槽"决定。"看到比尔,我就知道千载难逢的良机来了。"西蒙尼后来回忆说。
返回PARC,一位要好的秘书关切地询问他准备"跳"向何处,西蒙尼笑着给了她一本通讯录。秘书从头到尾一直翻到最后一页,才找到了Microsoft的名字,比尔·盖茨没戴眼镜的照片使他更像个未出校门的中学生。"西蒙,"秘书郑重其事地劝告说,"可不敢拿前途当儿戏哟!"西蒙尼不置可否又笑了笑,却义无反顾地办了离职手续。
事实证明,西蒙尼的决策何等英明,而他的到来,对微软当前电子表格软件乃至今后的Word和Excel又何等重要!西蒙尼走马上任,承担了微软第一个应用软件主持人的重任。比尔把这个构想中的电子表格命名为"Multiplan"。Multi是"多重的"而plan是"规划",微软的电子表格必须具有多窗口操作和多重工作表功能的多种用途。
"Multiplan的目标是战胜VisiCalc,"比尔对西蒙尼说道," 它将成为所有个人电脑最主要的电子表格,因而必须要在MS-DOS、CP/M、Apple DOS和UNIX等不同的操作系统下执行。我希望您能用C语言来设计。"以比尔个人的好恶,他非常讨厌VisiCalc用A1、A2B1、B2来表示格子的办法,他让西蒙尼用L1C1、L2C2等符号直观地表达。"您瞧,L是行号C是列号,L1C1不就是第1行第1列吗?我真不明白布里克林为什么要把它搞成A1!"
其实,是L1C1还是A1并不重要,西蒙尼自有独到的见解,那就是"菜单"(MENU)的创意。用现在的目光看,西蒙尼对Multiplan最大的贡献正是首创了MENU,为用户造成一个简单方便的操作环境,同时,它也为后来诸多软件提供了一种设计典范。在其他方面,西蒙尼也使Multiplan全面超过了VisiCalc,例如它能开8个窗口分别编辑不同的表格,每个窗口都是由63×254个格子组成的巨大表格等等。
因为与IBM公司有合作的默契,微软设计电子表格当然把IBM PC机列在首位考虑。IBM当时正在大力发展64K内存的机器,它一再派员要求,希望把Multiplan限制在64K内存下执行。比尔和西蒙尼斟酌再三,最终还是顺从了IBM的请求。可是,IBM和微软都未曾料想到,这不大起眼的64K限制规定,不久后"反误了"Multiplan的"卿卿性命"。
你可以发表评论、引用到你的网站或博客,或通过RSS 2.0订阅这个博客的所有文章。
上一篇: 计算机速度大比拼
|
下一篇:软件风云(中)